在過去數十年間,有許多音樂家與科學家協力研究並證實不同音樂對於健康發展的幫助。例如 196070年代, Dr. Alfred Tomatis 就在眾多古典音樂家中發現,莫札特的音樂最能幫助孩子提升聆聽及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助智力發展和情緒穩定性。另外在日本致力於研究水結晶的江本 勝博士也發現,當水被放置在貝多芬第五交響樂的環境下時,水的結晶體呈現精致細膩的美麗雪花狀。

 

著名的The Mozart Effect (莫札特效應) 作者 Don Campbell ,從小就開始音樂家的生涯,長大後亦出版了許多音樂相關的書籍並從事音樂教育的工作,在世界各地致力於分享音樂的力量,一直到1994年他被診斷出自己的左腦有血栓塞,也是他將自身所學印證在自己身上的時刻。他用了數月的時間,運用不同頻率的聲音及視覺冥想練習來放緩呼吸、心跳、及條節新陳代謝,讓能量釋放並再次得以於身心層面都順暢流動,進而放鬆了身體,也修正了心理狀態。隨著他血栓塞的消失,他更深一層的臣服於音樂的力量,並被啟發寫出了全世界暢銷數百萬本的莫札特效應一書。

 

當然所謂的音樂治療可以是一門專業高深的學問,但其實音樂是每天垂手可的的東西,那我們平常人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選擇音樂來幫助自己呢?

 

基本上有兩個方向,分別為「共鳴」「和諧」,進而達到療癒,它們不是分開的兩件事,而是相輔相成的。

 

例如在我們很傷心的時候,聽到訴說著相同情境的哀愁歌曲,會有所感動。江本勝博士也發現向水播放貓王Elvis Presley Heartbreak Hotel 水的結晶體也呈現心碎的分裂狀。體內有70%都是水份的我們,內在若已存在著這樣不完整的情緒結晶體,聽到同類的音樂/曲調,會產生共鳴,也協助我們由潛意識層面認出它來,然後便開始有力量選擇釋放掉這些情緒體,而不是壓抑它,假裝它不存在,說:”不不不,我很好,哪來的情緒啊?” 若是如此,這些被壓抑下去的情緒能量,總會在我們無法控制的情況下爆發出來。

 

事實上我們也只是人類,有情緒是很正常的。透過與之共鳴的音樂,能讓我們去關注自己目前真實的感覺,及情感需求,內在會感到被認同、被了解。此時,這樣的狀態對很多人來說,已經產生療癒了。

要注意的是,有些人會極度沉溺在負面情緒中,內在一直重覆負面的模式。很多人並不了解負面情緒看似痛苦,有時可是有甜頭在背後的。像是一個老是扮演受害者的人,看來好像很痛苦,可是長期有這樣模式的人,很可能只是藉此吸引別人的同情與關心及注意力而不自知。如果我們真正關心一個人,適時給與情緒關懷是需要的,但要注意不要過度助長或餵養對方負面情緒,否則自己的能量很快就會被吸光,自己反而會陷入對方的悲慘故事無底洞中了 (對自己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這種情況下,與其繼續強化負面的連結,不如嘗試基於音樂療法的原理,將正面和諧的音樂頻率共振於身心,帶入正面的能量支持,對於人體而言,於是產生交流及矯正的作用。而針對身心長久習慣負面環境的個體來說,有時這麼做的初期,有人可能會感到不喜歡,甚至身體會有不舒服的感覺,這是因為既有的負面細胞開始得不到養份,像犯了毒癮,需要毒來讓自己回到熟悉舒適感,但若我們在這個時候妥協了,又會像再回到那無止盡的深淵,重覆再重覆 。所以,如果剛開始有不舒服的感覺,請記得這只會是個會過去的過度時期,回歸健康平衡是我們身心與生俱來的能力與權利,終極選擇權還是在自己的手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lorbe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